心靈專欄

2025/10/27 從新北板橋學生墜樓,談青少年自殺與關懷


從新北板橋學生墜樓,談青少年自殺與關懷

文/實習心理師 林廷恩

總編輯/所長 薛凱仁

    今年九月底,在新北市分別傳出兩起墜樓事件,一名15歲國三生,疑似因平板被沒收跟父母吵架,搭電梯到頂樓跳下而身亡;另一名14歲女學生,也不明原因從高處墜下,使青少年自殺的議題再次受到關注。根據近幾年的研究數據顯示,青少年的自殺率正逐年攀升,不同國家也都出現類似的現象。也許我們曾想過,會不會是現在的年輕人比較脆弱、無法吃苦、抗壓力不足,但其實自殺的原因比我們想得更複雜! 

▶︎沒那麼簡單-自殺因素面面觀

    正值青春期的青少年,賀爾蒙迅速變化,大腦的情緒發展也比認知發展更快,身心都快速經歷變化成長,使得青少年容易出現衝動控制、情緒風暴的狀態,若同時面臨升學或其他生活壓力,對於缺乏適當調適或良好支持的青少年,就容易引發嚴重的心理困擾或精神疾病,甚至出現自殺的想法。雖然有自殺傾向的青少年不一定有心理疾病,但心理疾病卻是青少年自殺的風險因素之一。

    Van Orden 等心理學家認為自殺的原因雖然相當複雜,但是當中可能都包含在人際當中的需求沒有被滿足:

1. 無法滿足的歸屬感:當人們經歷了失落、孤獨、心情隨季節變化、在團體中缺乏連結、遭受家暴等,就容易產生的無法與人相互關懷的感受,而覺得自己沒有歸屬感。

2. 感覺自己對他人來說是個負擔:這會讓人們認為自己是他人的累贅、引發自責焦慮、缺乏自我價值。

3. 獲得到自殺能力:當心理痛苦到達無忍受的程度而出現自殺念頭,便開始對死亡不再感到恐懼,更近一步當做出自我傷害的嘗試時,也正同時在增加自己生理疼痛的忍耐程度。

    一但經歷上述三個因素,導致自殺死亡發生的可能性就會增加,然而自殺的成因之複雜,國內學者就指出,青少年自殺率的上升可能與台灣家庭結構的改變、網路普及率、青少年整體心理健康下降、認為「自殺是個人權利」、自殺方式改變等更大的環境因素有關。

▶︎面對青少年,我們可以如何幫忙?

    在提供協助之前,讓我們用10秒鐘想想看,當自己心情不好或面對壓力時,我最希望別人能怎麼陪伴自己?也許你會想要跟朋友去吃頓大餐、又或許你希望能安靜的躲在房間,這些安適自己的方法都很好,而在協助有自殺想法的青少年,我們還可以這樣做:

1. 不避諱談自殺:自殺在我們的文化習俗裡,是一件忌諱且不容易被表達的事情。然而當我們直接詢問有自殺念頭的人:「你會不會想自殺的念頭」時,多數的人反而是鬆了一口氣,覺得被重視。

2. 表達關懷:主動釋出關懷的訊號,向青少年表達關心,讓他們感受到身朋友人支持。我們可以這樣說:「你還好嗎?我看到你最近沒什麼精神?你願意跟我說說嗎?」

3. 傾聽理解:很多時候我們的關心,可能一不小心過於心急而提供了自己的諸多建議和看法,然而並非所有方法都適用於每個人。我們可以改變關懷的腳步,單純以傾聽、接納來了解青少年當前面臨的困境,最重要的是不去評價。我們可以這樣表達:「你說得我能夠懂,要面對這麼多壓力,真的好辛苦。」

4. 協助安全:當他們透露出強烈的自殺念頭,我們雖然不希望給予過大的壓力,但仍可以多一些關注,例如瞭解他身邊有什麼人事物可以共同協助他,像是學校輔導老師或者家長,你也可以詢問「當你低潮的時候,你都怎們幫助自己度過的」,必要時夠在尊重意願的同時,多給予陪伴。

5. 提供資源:如果青少年出現嚴重的憂鬱情緒,或者準備做出自傷行為,請務必協助就醫或報警,以能夠讓其他專業人員提供介入。

參考資料與延伸閱讀:

張奕涵、張書森(2023)。台灣青少年自殺率上升的相關因素:對預防策略的啟發。台灣公共衛生雜誌,42(2),131-136。

Chang, Y. H., & Chang, S. S. (2023). 台灣青少年自殺行為:近期趨勢監測之啟示。 台灣公共衛生雜誌,42(1),1-8。

Van Orden, K. A., Witte, T. K., Cukrowicz, K. C., Braithwaite, S. R., Selby, E. A., & Joiner Jr, T. E. (2010). The interpersonal theory of suicide. Psychological review, 117(2), 575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