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atest News最新消息

2025/08/28 為什麼男人不說?看見男性情感的隱形重擔

 

為什麼男人不說?看見男性情感的隱形重擔
 

文/實習心理師 林廷恩

總編輯/所長 薛凱仁


    提到「男人」,你的腦海中首先浮現什麼畫面?或許是健壯的體格、低沉的嗓音、不畏艱難的勇氣,或是果斷堅決的行動力。這些普遍的特質建構了我們對男性的既定印象,展現了他們的「能力」。但這些預設,也同時暗示了男性「不能」瘦弱、不能退縮、更不能脆弱。這些特質真的不存在於男性身上嗎?還是我們選擇了視而不見?

婚姻中的男性:被隱形的父親

    精神科醫師鄧惠文曾指出,在婚姻諮商中,太太常抱怨先生對孩子的參與度不足,而先生則感到自己不重要,所有事都以孩子為中心就好。這種觀點的落差,反映了在親職分工上,男女雙方存在著不同的認知。當婚姻從兩人的世界轉變為有孩子的三人關係,平衡變得格外困難。許多父親會因為擔心自己不受孩子喜愛而感到焦慮。他們該如何在這段關係中,避免成為被冷落的一方?這些難以言說的感受,又能向誰傾訴?

大男人,也是新好男人:多重角色的壓力

    近年來,社會對男性的期待不再只是「有肩膀」,更要求他們成為溫柔體貼的「暖男」。媒體與影視作品塑造了既能霸氣總裁又可以是溫柔紳士的形象,讓男性在傳統的陽剛氣質之外,還必須承擔起柔性與細膩的角色。在許多男性個案中,我常看到他們身兼父親與家中經濟支柱的雙重重擔。一旦事業不順,不僅在家人面前抬不起頭,也難以向朋友傾訴。當我試圖關心時,得到的回答往往是「其實也還好」、「沒事啦」、「能怎麼辦」,語氣中充滿了無奈與壓抑。

    邱曉英(2016)的研究顯示,男性長期以來與自己的情感疏離,習慣壓抑並漠視情緒表達,當面對脆弱或受傷時,便會躲進自己的世界。這種情感的失能,不僅讓他們聽不懂自己的情緒,也難以理解他人的感受。這些被壓抑的情緒,很可能最終在家庭或親密關係中以暴力或控制的方式引爆,目的僅僅是為了快速平息衝突,並維護所謂的男性尊嚴。

    值得注意的是,男女在表達情緒困擾的方式也不同。女性憂鬱可能表現為食慾不振、疲勞或身體疼痛;而男性的憂鬱症則更多伴隨著憤怒、性慾降低,甚至有較高的自殺風險,並容易合併藥物或酒精成癮(徐志雲,2024)。

如何自助與幫助男性:擁抱脆弱,才是真力量

    男性的情緒表達方式,可能與傳統文化中的「不鼓勵示弱」有關。因此,他們通常是在生活已出現「行為層次」的嚴重困擾(如嚴重影響生活、擔心身體健康)後,才有動機主動尋求醫療協助。當然,這並非在合理化暴力行為,也不是所有男性都會以暴力或高壓手段來應對困境。

    無論對誰來說,開口求助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重要的是,先覺察到自己為何難以開口。令人欣慰的是,隨著社會的進步,越來越多男性開始關注自己的內在與情緒需求。我認為,一個男人真正的力量,並不在於隱藏自己的脆弱,而是能夠勇敢地面對並擁抱它。

參考資料:

邱曉英(2016)。陽光底下的陰影-帶領男孩看見自己。性別平等教育季刊,(75),96-97。

徐志雲(2024)。男人哭吧不是罪-當男人走進精神科診間。性別平等教育季刊,(104),38-42。

男人心海底針?男人的委屈有苦說不出? - 鄧惠文 專訪 吳孟玲 華得聯合法律事務所的主持律師-【心事有人知】20250328 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H0_Nx_aFefw