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Latest News最新消息
- 心靈專欄
Latest News最新消息
2025/08/14
長輩開車容易出車禍?—— 從新聞事件看見「老化」的身心轉變及迷思
長輩開車容易出車禍?—— 從新聞事件看見「老化」的身心轉變及迷思
文/實習心理師 林廷恩
總編輯/所長 薛凱仁
今年5月,於新北三峽發生的轎車衝撞學區事件引發社會關注,由於肇事駕駛是一名78歲的老翁,使得社會再度關注「高齡駕駛」的議題,網路上也開始討論,究竟高齡換照的年齡門檻應該下修到幾歲,希望能夠減少憾事發生。我們其實可以從這個議題當中延伸思考,究竟「老化」是什麼?我們的身體與心理功能會在這個過程當中發生什麼變化?
長輩的身心發生什麼變化?
隨著年紀越大,身體的功能也漸漸退化,失去原先健康的功能,也開始出現疾病,我們常聽到的老年疾病諸如:阿茲海默症、帕金森氏症、瞻望、失智、骨質疏鬆、糖尿病、高血壓。即便是相對健康的長輩,其身體功能也會出現細微變化,如視力變得不好、重聽、吃東西覺得沒有「鹹淡」、牙齒咀嚼能力變差,也還有像是長輩的力氣變小、肌肉減少、觸覺變得不靈敏、不容易排汗,又或者由於力氣變小,使長輩走起路來、搬物品時,會顯得更加吃力。可想而知,當我們也到了感官功能慢慢失去原本能力的年紀時,在生活上會更加辛苦,但這些身體變化,身旁的子女或他人不一定能完全體會。
這些身體上的衰老不免伴隨在心理層面的影響,例如老年憂鬱、暴躁、感傷、焦慮、哀怨...等。而且這些心理的變化可能的原因也包含,前額葉退化使得長輩變得固執、思考反應變慢、不那麼在意外表。我們可以從下面幾個面向觀察到長輩的變化:
1. 行為:開始更加關注自己健康、感嘆今非昔比(「如果能回到年輕該有多好」)、行為退縮等。
2. 人我關係:不想成為他人負擔、不想拖累晚輩的想法、更重視家庭關係。
3. 處事態度:不強求、不爭與更加圓融、知足惜福。
4. 關注存在議題:感到世事無常、思索死亡的議題、回顧晚年及一生。
5. 對自我價值的關切:可能會嫌棄自己「沒用」、怕被別人看不起。
6. 情緒與脾氣變化:有的人變得性情更加溫和,但是也可能有不同的情緒經驗,例如羨慕、煩躁、鬱悶等等。
常見對於高齡者的迷思?
身體雖然會隨著年齡而退化,但我們仍要提醒自己,並非所有的長輩都會有這些困擾跟表現。例如長輩不願意外出、整天只待在家裡,這並不代表他會感到憂鬱、孤單,部分的人其實會開始將焦點放到自己身上,也會思索自己的重要人際關係,因此把時間花在自己、重視的家人、親友身上。
身為子女及旁人,能夠如何提供支持?
理解就是化解偏見與誤會的第一步,當我們能夠了解長輩的身心變化,便能夠在他們需要的時候提供更好的幫忙。其中,無奈感、擔心害怕感、挫折無力感,這三種是常見的感受,身旁的人可以注意長輩的情緒變化,必要時求助於專業的身心科醫師評估。如果可以在百忙之餘,撥一點時間陪陪長輩,跟他們聊聊其生命的正向資產、有用的一面,傾聽他們的生命故事,讓他們有機會重新看待老化這件事。此外,多參與社區活動,或拓展人際關係,都是有助益的。
參考資料:
張司聿(2005)。感官功能老化的行為徵狀及因應技巧。臺灣老人保健學刊,1(2),31-42。https://doi.org/10.29797/TJGHR.200512.0003
黃久勤等(2021)。新編老人學概論(三版)。華格那。
楊閎程、李素芬(2022)。年長者心理老化現象之探究。臺灣諮商心理學報,10(1),79-109。